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商丘KTV招聘网 > 商丘热点资讯 > 商丘励志/美文 >  .兵权、财权下移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又一个明显变化是地方性汉族

.兵权、财权下移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又一个明显变化是地方性汉族

2022-11-26 14:58:19 发布 浏览 308 次

.兵权、财权下移

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又一个明显变化是地方性汉族封建势力的崛起。湘淮军的许多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升高官,其中不少人位列封疆,清朝前期由满人垄断地方督抚的局面有极大的改变。晚清的中央政权虽仍由满族亲贵领衔掌权,保持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外貌,但汉人在中枢和地方的实力增强,清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地方汉族地主势力的支持,故政治离心力显著增强,地方对中央的号令、政策推宕拖延,阳奉阴违,自行其是。

中央和地方、满族和汉族的权力消长表现在兵权和财权方面。清朝原有的八旗、绿营等常备兵号称八九十万人,但有名无实,有饷缺兵,已蜕化成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湘军虽然解散,但各省大约仍有五十万由湘淮军演变来的“勇营”,编组和指挥的权力在总督、巡抚手中。清朝中央竭力“强干固本”,组织神机营,企图重建八旗武力,又加饷训练京兵,但并无实效。清廷三令五申,要求各省“裁勇节饷”,各地均以“地方不靖”、“伏莽可虑”为借口,反对和抵制裁勇,致已经下放到地方的兵权不可能再收归清朝中央。

兵权下移的同时,财权也在逐步下移。清代的地方财政本有一套严格的拨估、协解、奏销制度,全国财政大权集中于户部,地方并无独立的财政。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廷财穷力竭,不能发放军饷,督抚将领均就地筹饷,不再受户部控制,也不能按照原来刻板的则例报销。同时,财政收支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方面,关税、厘金、洋药土药(鸦片)税大量增加,超过了传统的地丁大宗收入支出方面,赔款以及地方的勇饷、洋务、善后等新开支激增。财政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旧的章程则例不能适合新的财政内容,故财务制度陷于混乱。督抚掌握地方财政,自行支配,户部连各省收支的项目和总数也不清楚,更不可能进行财政的统筹和监督。清政府再三颁布“总核天下度支”、“统筹饷需”、“开源节流”的办法,但几纸命令不可能使地方把既得利益拱手奉还给朝廷。

.洋务派的形成

清朝政府被迫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逐步改变其制度、政策。洋务派官僚集团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改变了某些传统观念,一是认为外国入侵中国不过是要求通商,并非要推翻现存政权,所以和外国作战并无必要,也不可能战胜。为此他们执行对外妥协的外交。二是主张学习外国的某些长处,以辅助封建主义之不足。他们的主张和措施遭到各方面的猛烈反对,但洋务派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创建海军以及工商活动中积聚起了实力。李鸿章的北洋集团在世纪后期居重要的支配地位。他本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二十余年,经办晚清海军、陆军的编练,枪炮、轮船、机器的购造,工厂、矿山的开设,以及对外交涉、条约谈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军人、政客、企业家、知识分子。他们希望在军事、经济、外交、教育方面作一些枝节的变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创办新式企业,引进武器装备,虽不能挽回清政权的颓势,但在客观上为进一步的变革准备了条件。

除李鸿章的北洋集团外,洋务派尚有奕?、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奕?集团出现最早,且因和英法联军议和、支持慈禧上台而立功,掌握中枢权力二十余年,但这一集团缺乏实力和人才,后来与慈禧失和,在中法战争中下台。曾国藩是洋务主张的倡导者,因去世较早,没有进行更多的活动。左宗棠集团以福建和西北为据点,创办了福建船政局等重要事业,主张积极抵抗外国的侵略。左宗棠曾亲率大军,跋涉西北,收复新疆,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张之洞洋务集团崛起较晚。他本人出身于“清流”文官,并未掌握军权和外交,活动主要是创办了各种企业,集中在武汉一地。他无曾、左、李诸人的实力和影响,主张文治,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洋务运动制造理论的根据。

洋务派的主张和活动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奕?等在北京创设同文馆,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引起理学大臣倭仁的攻讦。李鸿章的各种活动经常受到指责和弹劾,例如,关于铁路的争议,从光绪六年提出建造铁路干线的建议以后,洋务派认为铁路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价值,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而顽固派认为修筑铁路将带来生活的灾难性变化,是封建统治的祸殃。尽管争论双方都企图维护封建制度,但道路和方法不同。争论持续了十年,结果拖延了时间,丧失了机会,中国的铁路建设长期停留在争论阶段而踏步不前。

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世纪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导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老牌的和新起的殖民主义者利用两次鸦片战争击败中国的有利条件,对衰弱的中国鹰唛虎视,寻机择肥而噬。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